新闻动态

高句丽,威震东北八百年,熬死两汉魏晋隋,却被八十岁老头灭掉_隋炀帝_隋朝_唐军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44

高句丽:东北霸主的最终覆灭,竟是由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将所致?

高句丽,这个在东北地区称霸了700多年的强大政权,历经了多朝的风云变幻,甚至连隋炀帝、唐太宗这些赫赫有名的帝王都未能将其彻底击败。然而,令人没想到的是,最终将高句丽灭国的,竟然是一个年近八十的老将!如果高句丽的开国之君朱蒙泉下有知,恐怕也会气得拍打棺材板,怒骂当年的先辈们。今天,我们就来探讨一下,高句丽究竟是如何灭亡的。

公元612年,隋炀帝杨广站在辽河岸边,背后是整整百万大军,旌旗飘扬,铁甲闪耀,气吞万里如雄鹰般瞄准了高句丽。三年前,隋炀帝刚刚完成了南北统一,吞并南陈,正处在意气风发、春风得意的时刻。然而,他的目光早已转向了东北的辽东。高句丽,作为一个雄踞东北数百年的强国,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势险要,一直在隋朝的统治下阳奉阴违,不仅屡屡骚扰边界,还多次挑衅,甚至不乏暗中支持敌对势力。杨广决定,要彻底解决这个隐患,消除高句丽对隋朝的威胁。

展开剩余82%

隋朝宣称动员百万大军出征,然而,实际上能真正参战的只有约30万人。即便如此,这仍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远征之一。隋军沿着辽河一路推进,气吞山河,先后攻占新城、辽东城,迅速逼近高句丽的核心防线。然而,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萨水(今朝鲜清川江)一带——这场战斗彻底改变了隋朝的命运。

萨水战役的胜负关键在于高句丽的战术。面对隋军强大的攻势,高句丽的统帅乙支文德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略,巧妙地引诱隋军深入。他的计划非常成功,隋军一路攻势凌厉,但补给线越来越长,士兵们困于恶劣的天气和艰难的地形,逐渐陷入疲惫和混乱中。就在此时,乙支文德故意放松警惕,假装投降,诱使隋军松懈,并在隋军渡河时突然反击。利用萨水周围险峻的地形,他的军队展开了猛烈的进攻。隋军四散溃逃,士兵们只能涉水逃生,却因桥梁被摧毁无法及时撤退,最终大批官兵在混乱中溺水、战死或被俘。

这场惨烈的萨水之战几乎摧毁了隋军的主力,隋朝号称的30万大军,最终只有几千人成功撤退,剩余的大多数要么死于战斗,要么在逃亡途中丧命。这场灾难性的败局令隋炀帝愤怒不已,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。次年,隋炀帝再次发动大规模征讨,试图扭转败局。尽管隋军反复进攻,但由于辽东地区高山密林的地形和寒冷的气候,再加上高句丽军队的顽强抵抗,隋朝最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。到了614年,隋炀帝只能与高句丽议和,撤军而回。与此同时,隋朝内部战乱四起,民变、饥荒此起彼伏,最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,隋朝也因此灭亡。

尽管高句丽成功抵挡住了隋炀帝的百万雄师,但它的真正劫难,却是从唐朝开始的。唐朝建立后,李世民深知,要确保北疆的稳定,必须解决高句丽这一东北的强敌。公元645年,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领10万大军,再度出征高句丽,誓要将其一举消除。不同于隋朝的直接进攻,李世民深刻总结了隋炀帝失败的教训,决定采用更加稳妥的战略。唐军避开高句丽纵深的山区,而选择从海路进行物资补给,并步步为营、稳扎稳打。

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唐军突破了高句丽的外围防线,迅速攻下辽东城、白岩城、安市城,高句丽的防线几乎土崩瓦解。唐军的推进速度和战术执行无疑大大超过了隋军的表现。然而,唐军真正的难点出现在安市城。这座城池建立在险峻的山地上,守军固守不出,令唐军陷入了长期的围困中。李世民甚至亲自指挥修建云梯、地道等攻城设施,计划通过强攻突破防线。然而,战局却因为中原的复杂局势而发生意外变化——西突厥、吐蕃等邻国频繁挑衅,唐朝边防压力巨大,李世民不得不分兵应对,最终做出了撤军的决定。虽然唐军在安市城周围取得了一些战果,但这一仗未能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。

然而,经过八年后的660年,唐高宗李治决心再次出征。这一次,唐军采取了更为巧妙的“围魏救赵”策略,首先联合新罗进攻高句丽的盟友百济。唐军迅速扫荡百济,全歼敌军,令高句丽的南部防线崩溃,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。四年后,唐朝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。此次出征的主将是已经年近八旬的老将李绩(原名徐世勣),尽管年事已高,但李绩依然精神矍铄,带领大军越过辽水,直逼高句丽腹地。与此同时,唐朝水师也从海上展开猛烈攻势。

高句丽已是风雨飘摇,连年征战让其国力严重衰弱,贵族之间的内斗更是加剧了国家的混乱。面对唐军的强大攻势,身心疲惫的高句丽国王高藏王无力回天,最终选择向唐军投降。公元668年,高句丽正式灭亡,结束了它长达700多年的辉煌历史。唐朝在辽东设立了“安东都护府”,加强了对东北的直接统治。这一胜利不仅彻底消除了一个长期威胁中华版图的顽敌,也重塑了东北亚的战略格局——新罗得以统一朝鲜半岛,而唐朝则稳固了对辽东的控制。

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,是隋唐两朝近百年与高句丽对抗的最终胜利。唐朝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原则:面对威胁中华版图的地方政权,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,不容忍任何妥协。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、百万雄师在萨水战败,到唐太宗亲征、惜败于安市城,再到八十岁老将李绩终结高句丽的700年历史,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国运较量,更是充满悲壮与牺牲的史诗。而随着高句丽的灭亡,中国东北的历史也迎来了全新的篇章。

---

参考资料:

《为什么隋唐两朝前仆后继征战高句丽》,醒狮国学,2013

发布于:天津市